◆王 东
一
站在江西修水县双井村魁星楼上,身后是林木蓊郁的杭山,风光迤逦的双井村尽收眼底,美丽的修河静静流淌,奔腾不息。这里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故里,我循着黄庭坚的文脉追寻到了这里。
我的家乡重庆市彭水县离修水县双井村其实远隔千山万水,可我却觉得我们的联系是那么紧密。1095年,黄庭坚被贬谪到黔州(今彭水)安置,在三年多时间里,这位天下闻名的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自诩为“某已成老农,畦种摩围之下,粗给衣食”,与当地官员、文士、僧侣和普通百姓友好相处,创作了《竹枝词》《和答元明黔南赠别》《木兰花令》等100多首诗词名篇和《砥柱铭》等大量书法精品,在绿阴轩、万卷堂为文人士子教书授课,饶有兴致地记录当地风土民情,传播文化,移风易俗,让尚处荒蛮的黔州进入了世人的视野。
彭水人至今仍然敬仰黄庭坚,称其为黔州文化的启蒙者、奠基人,并以其谪居之地为荣。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我,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黄庭坚到过我们这里。后来到县城读书,我看到了当时县城最好的酒店是“山谷居”,这里曾是黄庭坚居住过的地方;县城最好的公园叫“山谷公园”,这里曾是黄庭坚散步的地方;在“山谷居”旁边,有一个小亭叫“绿阴轩”,是黄庭坚当年读书休憩的地方,彭水人还办了一份文学杂志叫《绿阴轩》。黄庭坚虽然已经远去,但其留下的文化基因在这片土地已经扎下根,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再后来,我读了不少黄庭坚的诗文作品,看了不少研究黄庭坚的书,对黄庭坚有了更多了解,对黄庭坚的仰慕之情愈发强烈,我越来越认识到,黄庭坚是一位被低估的文化巨擘。
现在的人们说到苏东坡,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一提到当年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却知者寥寥,语焉不详。论诗文,苏黄都是不世出的天纵之才,并称为北宋文坛的双壁,黄庭坚还是影响深远的江西诗派鼻祖,其词与秦观齐名,散文各体兼擅而尤长于赋,妙于题跋,苏轼称之为“瑰玮之文妙绝当世”。在书法方面,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是宋代“尚意”美学的典范。黄庭坚还在哲学、史学、艺术诸领域均有卓越建树。在哲学方面,他精于儒,深于禅,通于老庄,且融三家为一体,取宏用精,身体力行;在史学方面,协助司马光校定《资治通鉴》,参编《神宗实录》,享有“黄太史”之称;在艺术理论方面,他留存于世的书论有400多篇,在世即有“言满天下”之誉。黄庭坚在各方面的杰出成就,不仅在当代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流泽后世,沾溉学人,对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不容低估的作用。
为什么黄庭坚相比苏轼其名不彰呢?窃以为原因有三:其一苏黄有师徒之谊,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的说法深入人心;其次是创作风格迥异,苏轼走的是一条天赋型的创作道路,其作品大气磅礴,不拘一格,自然天成,较能引起大众共鸣,其作品传播广泛;而黄庭坚走的是勤修苦研的创作道路,以书本为师,其作品讲究章法,深蕴理趣,入选中小学教材不多,其影响多在书斋和文人圈子流传;其三是个性和经历的不同,苏轼一生风流倜傥,为官为文大开大阖、大起大落,在正史野史传说多多;而黄庭坚个性沉稳,在官场沉沦下僚,加上长期背负“掉书袋鼻祖”的不实之名,随着岁月流逝,逐渐被束之高阁蒙上了岁月浮尘。
二
2023年深秋,我终于踏上了寻访黄庭坚故里的行程。走出南昌机场,我在机场发现了修水的广告牌:俢水——一个诞生文化奇才的地方。修水自古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曾赞叹“修水人物,盛于江右”。据统计,自唐至清,修水共出进士2017名,占整个江西省进士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状元、榜眼、探花20名,居江西各县之首。这里走出了晚唐诗人杜荀鹤、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南宋军事家余玠、清末著名史学家陈寅恪、维新志士陈宝箴和陈三立父子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尤以“诗书双绝”的黄庭坚和“一代宗师”陈寅恪最为有名。
修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向称古邑重镇,商封艾侯国,春秋置艾邑,秦汉置艾县,唐朝为武宁县,元代升级为宁州,清嘉庆六年改为义宁州,民国元年改为义宁县,1914年因避免与广西原有的义宁县同名,因境内修河而改名修水县,沿袭至今。修水现有人口80余万,幅员面积4500平方公里,是江西省面积最大的县。
从南昌到修水交通颇为不便,没有机场,不通高铁,只有乘坐汽车。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了两个多小时,便进入了修水境内。走进修水,仿佛置身于诗意的画卷中,目之所及,处处是青山,山虽不高,然而重峦叠嶂,苍翠葱茏。人在城中走,仿佛在青山的怀抱里,蓝天白云,碧空如洗,令人心旷神怡。
修河,是长江的支流,以其水行修远而得名,作为修水的母亲河,从幕阜山脉的深处蜿蜒而出,绕群山纳溪流,像一条碧绿的绸带,一路欢歌笑语,穿城而过,绵延700余里,最终汇入鄱阳湖的怀抱。千百年来,修河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草木,也滋养了这里的人民。
从修水县城往西走十余里,在葱翠的杭山脚下,修河从这里经过时,沿着山势转过一道弯,弯处河床开阔,平展如镜,宛如一道新月,称为明月湾。背靠杭山,面朝明月湾之处,便是黄庭坚的出生地——双井村。双井,因村前有两口清澈甘冽的水井而得名,又因黄庭坚及其家族而闻名遐迩。双井村,群山环抱,绿树掩映,溪水潺潺,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气候宜人,茶香四溢,是著名的茶叶之乡。
黄庭坚一生的起点和终点都与双井相连。他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度过了年幼求学和童年的快乐时光。历经人生坎坷,每遇到人生重要节点,他都会回到双井悟道疗伤。晚年他客死广西宜州,其灵柩四年后回归双井,长眠于依山傍水的双井,与故土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长相依伴。双井是黄庭坚生命中挥之不去的乡愁,这里的山川和人文伴随着他的人生脚步,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想,正是这片土地和这条河流的滋养,才孕育出了黄庭坚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王 东,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寻找知青杨春花》《为什么是洋人街——兼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道》等作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