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赵 琴) 近日,普子中学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玩牛”表演,令师生们赞叹不已。此次表演由初一四班的学生倾力呈现,他们通过夸张生动的动作和充满趣味的演绎,成功地再现了彭水玩牛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带给大家一场视觉和文化的双重盛宴。这样的活动,不仅展现了学生们的创意和才华,也反映了彭水深厚的文化底蕴。
彭水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目前,我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市级非遗项目35项,县级非遗项目267项,且涌现出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进一步传承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我县已建立多个传承教育基地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此次“玩牛”表演正是对这一文化传统的生动呈现,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次更直观的了解和体验机会。
为更好传承和发展优秀非遗项目,近年来,彭水构建起县、乡镇(街道)、村三级非遗保护工作新格局,不断加强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不断加大非遗传播力度,让非遗“活”起来。
为此,彭水着力举办各类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广泛开展对外非遗交流活动,让群众近距离充分感受非遗的魅力。比如,通过举办彭水首届国际文化旅游消费季摩围山系列活动等大型非遗品牌文化活动、2024“九苗”“三品”精品展暨文旅惠民消费季、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暨“庆祝六一 传承非遗”大型游园活动等,让非遗呈现在百姓的眼前,活跃在群众的心中。彭水还不断推动非遗进校园,在学生心里埋下传承的种子,让学生、教师深入了解、喜爱“非遗”。
同时,我县扎实开展非遗人才培训,不断加强非遗相关作品创作,支持非遗传承人进行研修研习,举办“鲁渝协作”彭水苗绣专题培训,组织传承人参加传统音乐、非遗保护、原生民歌演唱等国家级专题培训,在基地(学校)开设民族工艺、民族音乐舞蹈、民族传统体育等课程,非遗保护质效不断提升,非遗项目及相关非遗传承人多次获得国家级、市级非遗奖项的表彰。